🌓

不要太拿Troll当回事

所谓Troll,在wiki上有相当周详的解释:大概而言,Troll指的是那些利用发表煽动性内容或者无关离题内容来激起读者情绪化反应,从而转移读者注意力、淡化讨论主旨的人。目前似乎也没有什么好的翻译,很多人习惯性地将它译作网络喷子,我觉得不是很翔实。喷子这个词只强调了Troll言辞粗鲁对他人作人身攻击的特点,但实际上攻击性只是Troll违反社交礼仪行为当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例如胡搅蛮缠、哗众取宠、信口雌黄、垃圾话等等,都没有包括在里面。而且在中文互联网上,troll还有很多其他的表现形式,常上网的人都能理解,这里不再多解释了。我觉得与其寻找一种很好的定义,各位读者不妨去想象一下《哈利·波特》系列里最著名的一只troll——就是第一册《魔法石》里被哈利等人在地下室敲晕的那个巨怪,个头大,呼噜噜,臭烘烘,粗鲁无礼,脾气暴躁,走哪儿撞哪儿,见谁打谁。

如果你经常关注言论平台,那么你大概不太可能忽视troll;如果你关注时政或者历史、政治、军事之类话题,你也许还会觉得寻找troll是一件上网打屁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话题。而如果你是内容生产者的话,我想你肯定或多或少都被troll困扰过,他们有的人在评论区胡说,有的人写文章、拍视频等等公然歪曲你的看法,还有的人则会采取人肉、设陷阱、举报之类的办法来害你。我想很多内容生产者都会对此心有戚戚。

最麻烦的一点是,troll的言论——正如其定义所言——带有很强的吸引力,会让读者对你的看法的理解整个跑偏,而且这种跑偏很容易带有一种“民意”的错觉。当troll的言论激发起读者的情感反应后,往往会引起许多人在这一路径上做出反应,进而产生一种近似于“众声喧哗”“七嘴八舌”的感觉。而troll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了生活中难以博得的关注。在这一舞台上,troll取代了作者,成为了作者舞台上的主角,而且troll及被他煽动起来的读者则暂时地享受到了貌似“多数”的虚幻“主流”“民意”的自我满足。而一部分评论者(乃至颇有权威的下定论的声音)也会认为这种troll所制造的喧哗是一种“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的结果。

阅读全文

我对逃离微信宣言一文的保留意见

Matters上前几日有人(帐号为freefromwechat,应系专门注册)刊发《 逃离微信宣言 》一文。近因友人推荐而找来读了一下。我一直是微信的反对者,但客气地讲,这篇“宣言”说得并不太好。 “宣言”并未指出微信的诸多决定性缺陷,如对搜索引擎关闭、诸多功能与公开互联网隔绝、公众号文章URL中记录大量用户信息、非移动端功能长期得不到重视等等。 一些指责是...

阅读全文

皇上敛财为哪般?——评赖惠敏《乾隆皇帝的荷包》

本文系对赖惠敏《乾隆皇帝的荷包》(中华书局,2017年)的书评。

雍正元年,两江总督查弼纳曾有一件奏折,称:“査得两淮盐商每岁给臣衙门之礼银二万两,随封银四千两。……倘若不收取,则白白便宜了富贾豪门,于诸商贩亦为不利。故每年此之二万银两,臣照收不误,送交内库,以备皇上赏赐之用。 ”雍正帝当即在夹批中回绝:“此不可也。尔留下用于公务,果诚无用,则数年为一段陈情,缮本具奏,予尔议叙。朕绝不担私受省臣贡银之名,虽可百般伪装巧饰,但帝王所行,名留天下万世,岂能隐瞒。”

然而雍正帝的继任者显然不是这么想的。在赖惠敏教授撰写的这部著作中,我们看到,乾隆帝毫不迟疑,利用内务府人员掌握的权力,从政府诸项收入中千方百计地为自己的“荷包”争取更多的款项。而且这位“十全老人”不仅会“挣”,还很会花。京城和热河大片的佛寺,成群结队的蒙古喇嘛,无休无止地做着法事,都是皇上的内帑为之赞助。

阅读全文